炭疽的综合防治技术推广
来源: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 | 作者: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 | 发布时间: 2016-08-08 | 3142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败血性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,其特征是发病急、死亡快、死亡率高,病畜以突然高热和死亡、可视黏膜发绀以及天然孔流出煤焦油样血液为特征。

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将其列为B类疫病和国家法定报告疾病。本病为世界性传染病,我国每年均有发生。影响较大的是2005年沈阳突发皮肤炭疽疫情,报告病例12人,死亡1例,由剖杀、食用病牛引起。

    炭疽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作战武器,也是一种生物恐怖性武器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英国部队试验性爆炸了炭疽杆菌弹,受染地区芽胞污染持续36年。芽胞抵抗力强,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,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。牧场一旦被污染,芽胞可存活2030年。

一、流行特点

    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,各种家畜、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。草食动物最易感,其次是杂食动物,再次是肉食动物,家禽一般不感染。人也易感。

   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、草地、水、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炭疽芽胞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,其污染的土壤、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。本病主要经消化道、呼吸道和皮肤感染。

   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。有一定的季节性,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、雨水多、洪水泛滥的678月份。

    二、临床症状

    潜伏期1-5天,短者数小时,长者14天,根据表现一般分为四种类型。

    (一)最急性型

    最常见于羊、牛、鹿,发病急,突然倒地,昏迷,呼吸困难,黏膜发绀,全身战栗,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,七窍出血。

    (二)急性型

    最常见,尤其牛马,有典型发病过程,初体温升高至42℃,牛不食不倒,战栗,呼吸困难,黏膜发绀,有出血点,便泌或血便,腹痛(踢腹),吼叫后沉郁,昏迷,停乳,流产,气喘,磨牙,痉挛,舌外伸、肿胀难收回,天然孔出血而死,病程1-2天。

    (三)亚急性型

多见于牛、马,病情稍缓和,病程稍长,体表先有局限性水肿,尤以颈、咽、胸、腹下、肩胛、乳房等处常见,硬而热疼,后期无热无痛,中央有水疱,溃烂后变黑色,即炭疽痈,严重时可转为急性,有肺炎、肠炎症状者多为炭疽痈而呈败血症死亡。病程1周左右,羊,鹿与牛相似。

(四)慢性型

主要发生于猪。表现咽炭疽,咽及附近淋巴结肿大,颈粗,体温升高,呼吸困难,多在宰后发现,肉联厂多见,也有急性败血性和肠炎型,症状严重导致死亡。

    (五)对人的感染

人感染主要是由病畜、食用死尸、接触带芽孢的物质(如毛发、皮张、骨粉登)及实验室的污染等引起。特别是生物战剂和恐怖主义更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。人不直接感染人,人炭疽有三种类型(皮肤型炭疽、肺炭疽、肠炭疽),都预后不良。

三、病理变化

    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、出血。血液呈暗紫红色,凝固不良,粘稠似煤焦油状。皮下、肌间、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。淋巴结肿大、充血,切面潮红。脾脏高度肿胀,达正常数倍,脾髓呈黑紫色。

    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、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。

    四、防治措施

临床上确诊后再行治疗时,已经太晚,难以收到预期效果,所以通常出现的第1个病例都会死亡。从第2个病例出现之时开始,应尽早隔离治疗,用青霉素40100万单位静脉注射,每天34次,连续注射5天,可以收到一定效果。若抗炭疽血清可以同时应用,效果更佳。此外,氯霉素和土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。

炭疽是烈性的传染病,不仅危害家畜,也威胁人类健康。因此,平时应加强对家畜炭疽的屠宰检验。发生本病后,要封锁疫点,病死家畜和被污染的垫料等一律烧毁,被污染的水泥地用20%漂白粉或0.1%碘溶液等消毒。若为土地,则应铲除表土15厘米,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需更换。

    炭疽病要抓好预防注射和尸体处理2个主要环节。每年定期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1毫升(1岁以内的牛0.5毫升)号炭疽芽胞苗l毫升(不分年龄)。疑似炭疽尸体应严禁剖检、焚烧或深埋。一旦发病,应及时报告疫情,立即封锁隔离,加强消毒并紧急预防接种,封锁区内牛舍。用20%漂白粉或10%氢氧化钠消毒,病牛粪便及垫草应焚烧。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l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4天,经全面消毒后方能解除。